2025年9月27日,厦门大学法学院知名学者徐国栋教授受我院邀请,举办《从非物到有情,从有情到家“人”——动物民法地位变迁三部曲》专题讲座。此次讲座是贵州省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25年度学术年会重要议程,也是贵州师范大学香樟教学节期间法学院“金剑之声”辩论赛开幕活动,同时,还是法学院“龙文法学名家讲坛”系列亮点环节。贵州省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会员、法学院师生300余人到场聆听。讲座由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卫欢教授主持。
徐国栋教授基于比较法视角,梳理奥地利、德国等国动物法律地位立法实践,厘清动物在民法体系中地位演变脉络。他结合域外经验与评价体系,探究我国民法典在动物保护制度完善与地位重构的路径。此外,他还借助司法案例与“跨族类家庭”理论探讨了伴侣动物法律定位,阐释其情感联结价值,指出公民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合理性。

讲座现场洋溢着热烈而浓厚的学术氛围,师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面对师生们的踊跃提问,徐教授一一解答。
本场讲座堪称一场高水准的学术盛会,为法学院的师生们提供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民法前沿理论,拓宽学术视野,提升专业素养的机会。此外,这场讲座也为贵州地区的法律实务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精准把握民法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法治理念的绝佳机会,犹如一座桥梁,连接了理论与实践,助力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法律知识。更为难得的是,徐教授在讲座中流露出对中国动物法治进步以及生命共同体构建的深切关切,这种人文关怀和对法治精神的追求,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徐国栋教授简介:徐国栋,别号东海闲人。1961年生于湖南省益阳市。从1978年至1991年,在西南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收尽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江西大学、中南政法学院、厦门大学任教;在罗马第二大学、米兰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访学。主研民法基础理论和罗马法。任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民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代表作为《地方论研究:从西塞罗到当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优士丁尼〈法学阶梯〉评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2019年修订版)、《民法基本原则解释-诚信原则的历史、实务、法理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2018年日本溪水社日文版)、《民法总论》(高教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2019年第二版)、《中国民法典研究:徐国栋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绿色民法典草案》(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等,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
一审一校:石丹妮
二审二校:卫 欢
三审三校:潘 弘 梅应贤